【广州日报】中山一院副院长朱庆棠:“医工融合”不是“1+1”的简单结合,而需多方融会贯通

2024-04-11

      近年来,在医疗技术领域,“医工融合”是最受人瞩目的方向之一。如何让医工融合落到实处,让创新成果实现临床转化,从而切实地让更多患者获益,是很多医学专家、医疗机构和企业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医疗“国家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科研转化、医工融合的探索。近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专访了中山一院副院长、显微创伤手外科学科带头人朱庆棠教授,请他分享他对医工融合的探索和在研究中遇到的困惑。

      朱庆棠指出,医工融合不是简单的“1+1”的结合,而是需要将医生的想法,即创意、工程师的办法,即技术方案、科学家的说法,即基础理论、企业家的做法,即市场法则、用户的看法,即体验评价相融合,形成完整的闭环,才能推动研发出更多有市场价值、有临床价值的产品。

 

      “医”和“工”的融合,需要一个“调频”的过程

      “医工融合确实是一个新的风口,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一些热热闹闹的场面背后,冷静下来着手去做孵化、去做临床转化,我们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从鼓励写文章、写专利,到现在的“医工融合”,医疗技术领域迎来了第三个风口。“真正做转化其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有很大概率会面对失败,很多人都是把起点当终点,止步于文章、专利。”朱庆棠说。

      在现实情况下,发表一篇文章、取得一项专利授权,这些成果所得到的激励比转化成产品得到的激励来得更快、回报更高,真正愿意做医工融合创新成果转化的医生是非常稀少的。

      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有医生的想法、工程师的办法和企业家的做法等等,但在实际的沟通协调工作中,让三方都能领会彼此的意思、顺利地在同一个频道上,并不是一件易事。

      朱庆棠打个这样一个比方:业主装修房子的时候,希望有一间“美观舒适”的房子,这是业主的需求,但工程队是按图施工的,而大部分业主不懂图纸,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在这两者之间,需要有设计师来悟透业主对“美观舒适”的理解,把业主的需求“翻译”成工程队看得懂的施工图,还要预估工期和价格,业主、设计师、工程队反复沟通形成一致意见,这样装修出来的房子才能达到业主的预期。

      从另一角度来看,医科和工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医生在临床中的需求,是否能很好地描述给工程师,让工程师理解,这是医工融合中很重要的一个痛点所在。而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又必须考虑产品的市场规模、开发成本、投资回报等等。”在这样的“调频”过程中,其实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朱庆棠(右二)和团队在病房查房

 

      追求创新,更要学会接受“不完美”

      “我们所说的‘创新’,在我看来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无中生有”,即实现从0到1的孵化,这是一种需要很长时间投入的原始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翻看国外的文献、出国进修、学习别人的技术,然后就照着做,这样的模式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以前换个人工关节、在心脏放个支架,用的几乎全是国外的产品,我们被调侃是个装配工。”

      朱庆棠强调,回头来想到底什么是患者最需要的?除了已有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这些源头创新是最困难的,而产品一旦研发出来,便会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从1到1.1、1.11、1.111……做到产品的精益求精,即根据实际需求来不断改进性能。比如从欧美引进产品到我国,再在使用中进行本土化的优化和改造。

      三是从1到100、1000……然后能够做到“普济天下”。在朱庆棠看来,这也是因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条创新赛道。比如自主研发出某款产品,虽然它的技术原理并非首创,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并不是遥遥领先的,但可降低技术应用的门槛,更容易推广普及,让更多人特别是基层和偏远地区的人用得上、用得起,让更广大的患者可以获益。

      “我们做创新,一定要接受不完美,要摆脱‘越炫越好’的想法,不是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做到世界最领先。我们可以试着从工程师和企业家的角度来看,要考虑‘做不做得出来’和‘卖不卖得出去’的问题。一是可能做不出来完美的产品,二是即使能做,但产品的制作成本很高,市场也未必能承受得了。”

      朱庆棠强调,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从创意变成样品、样品变成产品、产品再变成商品,然后才能变成一种服务,这是一条很长的链条,而很多创意往往连样品的阶段都还没走到就“夭折”了。

      “改进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在接受不完美的状态下,先尝试着将一整条创新成果转化的链条走完。”某一样产品哪怕只能够为10%到20%的患者解决问题,也就是一种突破,在解决一部分需求的基础之上,后续可以再不断优化升级。

 

      呼吁为医工融合提供灵感碰撞的平台

      “我认为医工融合,就是要让医生、工程师和企业家多多交流。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绝大多数的医生来说,并没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因此打造沟通交流的平台尤为重要。”

      2023年12月20日,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医院高水平专科建设与生物医药健康创新论坛”在广报中心隆重举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旨在为临床医学转化和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打造交流的平台。

      朱庆棠应邀作为论坛嘉宾到现场作分享,他呼吁,希望有更多医工融合的平台把大家都动员起来,多方的专家可以定期聚在一起,把问题抛出来,让大家进行跨界的探讨和思维碰撞,让医生和工程师常常约在一起,让医院和企业多多相互交流。

 

朱庆棠应邀作为圆桌会嘉宾作分享

 

      “有时候创新可能就来源于‘吐槽’。比如我们在手术室里做手术,觉得某样东西用起来不顺手,或是让患者体验感不好,这就是一种灵感的来源。”他期望,未来的手术室不仅有医务人员,也要有工程师,当发现了问题时,就能够抓住机会解决,而不是让‘吐槽’仅仅停留在‘一吐为快’。

 

      探索:关注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重建

      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新发中风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在解决了“救命”的难题后存在后遗症,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面对中风患者被忽视的肢体运动障碍,能不能让瘫痪的肢体恢复部分功能,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减少对照护者的依赖?朱庆棠向记者分享了他组建多学科团队开展瘫痪肢体功能重建以及医工融合的探索和思考。

      中风患者往往需要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对于部分后遗肢体痉挛、畸形的患者,可通过选择性切断某些神经、神经肌腱移位并重新缝接、骨关节矫形等手术来减轻痉挛和矫正畸形,有利于提高康复疗效和改善肢体功能,朱庆棠组建的神经损伤与肢体瘫痪多学科诊疗团队,为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重建提供了新手段。

      无论是判断患者适不适合做手术,还是判断药物或手术治疗有没有效,或是康复训练有没有用,每一步都离不开评估。

      一般而言,需要患者来医院让专业医生做评估。但因为很多中风患者行动不便,所以在后续的随访复查中失访率非常高,大多数中风患者出院半年后就已经脱离“服务区”。

      中风后手脚总是硬邦邦的怎么办?衣服都穿不上怎么办?出院状态恢复得怎么样?后续需要接受哪些治疗和锻炼……这些都是很多患者和家属关心的问题。

      “我们现在在探索一款机器人,能够标准化、规范化地评估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状况并提出治疗建议。”朱庆棠说,希望机器人的运用,能够让患者不用反反复复跑大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甚至在家里也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般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引。

 

朱庆棠(左二)与团队在调试机器

 

最新一代样机

 

      记者了解到,目前第一代的样机已经完成,将在不同的场景中去试验机器的可行性,待功能完善和更迭后,将进一步大批量生产。

      朱庆棠介绍,后续还将不断迭代升级,融入人工智能,让机器人进一步能具有感知、判断、交互等功能,患者只需要动动手脚、比划比划,机器人就能分析和判断与肢体运动相关的能力。未来也希望开发应用端,上线互联网医院、小程序等,触达更多用户。

      这一款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其实也是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的一种探索。

      “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是提升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一环,要实现‘下沉’,光靠派驻专家是不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抓手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当地的技术骨干;二是靠科技,而医工融合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我希望能够在从1到100、1000,再到‘普济天下’的这个赛道上将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寻常百姓家。”朱庆棠说。

 

记者/徐依励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4/10/SF118051777ecb608656cf4abab28484.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4-04-10